物理化学系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2013-04-03 00:00 <a href='/lhx/ShowAuthor.asp?ChannelID=1003&AuthorName=zxp' title='zxp'>zxp</a> 本站原创

物理化学系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近几年来,物理化学系在学院的正确指导下,科技创新工作水平不断提升,现将近几年的科技创新工作总结如下:

一、我系科技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1.我系参加科技竞赛获奖情况

表1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年份

参与学生数

项目总数

项目名称

项目类型

项目成员

指导教师

获奖情况

2009

3

1

声音引导系统

作品

李大伟 赵丽 幸立君

杨景昱

白 玉

黑龙江省赛区二等奖

2011

6

2

基于自由摆的平板控制系统

作品

周宇 史作宇 燕慧智

杨景昱

黑龙江省赛区三等奖

简易数字信号传输性能分析仪

作品

沈梦鸽 石林

马鹤鸣

白玉

黑龙江省赛区三等奖

表2 中俄科技竞赛

竞赛名称

项目名称

项目类型

项目成员

指导教师

获奖情况

第二届阿穆尔地区科学大会

轮胎汽压检测器

论文

陈征 任权

邱敏

俄教育部二等奖

轮胎汽压检测器

论文

陈征 任权

邱敏

俄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科技大赛一等奖

轮胎汽压检测器

论文

陈征 任权

邱敏

优秀指导教师

灭火智能机器人

作品

马占元 张德华王洪泽

白玉

俄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科技大赛一等奖

中俄表年创新论坛

黑河市垃圾收集点分布及公众意识调查

论文

刘佰胜 成晓鹏 鲁铁成

陈立强

优秀奖

现代青年交往中的社会创新方法

论文

马占元

刘平

优秀奖

表3 黑龙江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年份

参与学生数

项目总数

项目名称

项目类型

项目成员

指导教师

获奖情况

2010

6

2

水温控制系统

作品

周宇 张珍珠 刘月

杨景昱

省二等奖

LED照明用恒流电源变换器

作品

刘大喜 鞠奇

徐岭

王柏生

省三等奖

2012

6

2

低成本双路正弦波发生器

作品

王宏泽 钟元林 张宝强

杨景昱

省二等奖

低成本双路正弦波发生器

作品

刘文文 石林 马鹤鸣

白玉

省一等奖

表4黑龙江省“TRIZ”杯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

参与学生数

项目总数

项目名称

项目类型

项目成员

指导教师

获奖情况

第一届

2

1

环保节能鞋

论文

丁兆辉

王彦祥

刘平

优胜奖

第二届

27

8

智能恒温水浴箱

作品

周宇 马鹤鸣 陈征 刘月

杨景昱

优秀奖

对实验室制取硝基苯实验的改进

论文

黄振涛 韩冬瑞雪 吴杉 赵宇佳

朱团

一等奖

实验室管理系统

论文

石林 张德华

白玉

优秀奖

新型气动布局追肥器

论文

连荫杰 徐琳杰聂开颖

刘平

优秀奖

对实验室制取硝基苯实验的改进

论文

黄振涛、韩冬瑞雪、吴杉、赵宇佳

朱团

优秀指导老师奖

鱼塘水位自动报警控制系统

作品

王彦祥 钟元林

刘平

优秀奖

欠压、过压断电报警插排

作品

董玉金 金慧珍

钟元林

王柏生

优胜奖

应用TRIZ理论对乙酰水杨酸制备实验的改进

论文

肖佳薇、刘自明、柴佳、罗梓涵、房娜

朱团

优胜奖

第三届

基于TRIZ的La2-xBaCuO4和La1-xBaxFeO3催化分解NO研究

论文

张茹月 周姣

王志强

陈立强

二等奖

莫比乌斯尺

作品

高东波团队

刘平

二等奖

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

作品

董玉金 钟元林

金慧珍 杨金星

优胜奖

震动储能仪

作品

马占元团队

刘平

优胜奖

表5 黑河学院科技竞赛

项目名称

项目类型

项目成员

指导教师

获奖情况

2010年黑河学院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无线遥控灯

作品

刘月

孟繁刚

王柏生

优秀社团指导教师

2011年黑河学院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循迹小车

作品

王柏生

优秀指导教师

循迹小车

作品

沈梦鸽、周宇

杨景昱

王柏生

白玉

一等奖

循迹小车

作品

王鑫、张德华、张国旺

二等奖

循迹小车

作品

马鹤鸣、石林、张凤新

二等奖

2010年黑河学院技能大赛

有害气体泄漏报警器

作品

马鹤鸣石林

杨景昱

一等奖

基于单片机的抢答器

作品

燕慧智史作宇

杨景昱

二等奖

无线遥控灯

作品

刘月 孟繁刚

王柏生

三等奖

表6 黑河学院2012年大学生TRIZ理论实践研讨会

项目名称

项目类型

项目成员

指导教师

获奖情况

应用TRIZ理论对乙酰水杨酸制备实验的改进

论文

肖佳薇刘自明

柴佳罗梓涵

房娜

朱团

三等奖

应用TRIZ理论对酚醛树酯改性实验的设计

论文

季萌萌 李中奇

田晓敏

朱团

三等奖

基于TRIZ理论对实验室有毒有害气体处理方法的改进

论文

任丽萍 何阿俊

刘保琪 姚洪朋

朱团

三等奖

ARIZ算法在果树施肥器创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论文

连荫杰

刘平

一等奖

基于TRIZ的自动抹墙机设计与制作

论文

马占元

刘平

二等奖

用TRIZ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移动小书架

论文

朱小娟

刘平

二等奖

护脚踝的新一代篮球鞋

论文

寇盟

刘平

三等奖

2.承办的科技活动

物理化学系先后成功承办了黑河学院电子设计大赛、专业技能大赛和中俄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展。特别是中俄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展,这是黑河市首次在优秀创新方法指导下的中俄科技创新交流活动。这次活动加强了中俄两国科技交流,提升了两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科技素养。本次创新作品展中电子作品全部为我系学生制作。这次作品展得到了东北网、黑河日报等多家媒体的报道。

作品展部分作品

序号

作品名称

制作学生

指导教师

1

3d8光立方

王宏泽

白玉

2

电容快速充电装置

杨景昱

3

两轮平衡机器人

杨景昱 曹福全

4

四足机器人

白玉 曹福全

5

无线智能小车

周宇

杨景昱

6

自动喷涂

马占元

刘平

7

自动施肥

连萌杰 聂开颖 柴红建 张荫 于亚娟

刘平

8

LED照明用恒流电源变换器

刘大喜、徐岭、鞠奇

王柏生

9

拔河游戏机

刘大喜

王柏生

10

触摸调光电路

王鑫

王柏生

11

简易四路智力竞赛抢答器

肖飞胜

王柏生

12

模拟火箭发射灯

董玉金 钟元林

王柏生

13

模拟汽车尾灯控制电路

肖飞胜

王柏生

14

数字定时器

徐岭

王柏生

15

数字频率计

张宸赫

王柏生

16

直流电器自动供电电路

钟元林

王柏生

17

智能插座

董玉金、徐岭、金慧珍

王柏生

18

声音导引

李大伟 赵丽 辛立君

杨景昱

19

水温控制

周宇 张珍珠 刘月

杨景昱

20

基于自由摆的平板控制系统

燕慧智 史作宇 周宇

杨景昱

21

气体报警传感器

马鹤鸣 石林

杨景昱

22

水位控制

张德华 王洪泽

杨景昱

23

无线电灯

张珍珠 刘月

杨景昱

24

基于单片机限时抢答器系统

燕慧智 史作宇

杨景昱

25

循迹小车3个

张德华 马鹤鸣 石林 王洪泽

杨景昱

26

高亮快速充电手电筒

石林 马鹤鸣

杨景昱

27

无线电灯

刘月 孟凡刚

张晓林

28

无土栽培

连荫杰 曾春景 蒙富雪 刘伟妍 高鹏飞 任杰丽

陈伟莉 郑艳冰

29

紫色甘薯种植技术

马蓉 李德楠 肖红芳 王书慧等15人

陈伟莉

6.开展科技创新项目的基本情况

物理化学系2012年学生立项项目

项目名称

负责人

参加人

项目编号

指导教师

职称

使自来水分级利用的管道改造方案设计

林芳芳

冯甜甜 潘英华

XL201102

朱 团

副教授

音频功率放大电路的设计与研究

张德华

刘可轩 张国旺

肖飞胜 王 鑫

任大勇

XL201103

王柏生

副教授

黑河市餐饮垃圾资源化处理及流向调查研究

刘佰胜

马柳清 黄春广

杨 凡 徐丽娟

XL201106

陈利强

讲 师

盐碱胁迫对种子萌发特征的影响

孟灵军

周晓琳 杨 蕊

于丹丹 赵 微

聂开颖

XL201107

郑艳冰

讲 师

新型气动布局追肥器

连荫杰

徐琳杰 聂开颖

柴红建 于亚娟

张 萌

XL201108

刘 平

副教授

水中重金属的快速检测

雷 飞

韩佳熹 马 威

XL201109

朱 团

副教授

智能小车研究

燕慧智

史作宇

XL201110

杨景昱

讲 师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党 兰

李京莹 迟 延 王东方 张小庆 丁瑞瑞

XL201111

郑艳冰

讲 师

黑河学院校园植物调查研究

郑传超

曾春景 夏丹丹 刘伟妍 于艳辉 高鹏飞

XL201112

陈伟莉

教 授

黑河市主要街道垃圾收集点的分布调查与研究

鲁铁成

成晓鹏 宋红燕 李桂莲 汪 瑶

XL201113

陈利强

讲 师

物理化学系2012年学生立项项目

专业

项目名称

负责人

项目成员

类别

指导教师

职称

环境监测与治理

黑河学院大一新生学习适应性调查及对策研究

静征

于亭亭、王大鹏

文科类

盖红辉

讲师

化学制药

应用TRIZ理论对乙酰水杨酸制备实验的改进

肖佳薇

房娜、柴佳、潘亮

理科类

朱团

副教授

农业机械及自动化

汽车轮胎气压检测器的设计与制作

任权全

陈征、郭迪、马慧、马占元

理科类

邱敏

教授

农业机械及自动化

震动储能器的设计研究

马占元

刘可轩、钟元林、张德华、刘文文、王宏泽

理科类

刘平

教授

二、工作分析与总结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院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不断进步,出现了良好的工作态势,形成了固有的工作模式,和科学的工作体系。集中体现在:

1.工作思路正确

正确的工作思路是我院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长期以来,经过几代科技创新工作者的努力,我院形成了相对系统的工作思路,工作效率比较高。

(1)成立两个层面的创新团队

基础层面以低年级本科生为主建立一支人数众多的团队,以开拓视野、普及创新理念和培养动手能力为目标;精英层面以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体,以出精品参赛为引导,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

(2)科技创新团队形成梯队式模式

由于我们的科技创新活动需要不断的进步,所以我们需要把一些创新活动中的经验传授给低年级的同学,因此,我们要形成梯队式的创新团队模式。在院系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指导教师带领下,培养一批有能力的青年教师进行学生科技创新的指导工作。同时,青年教师指导能力强的高年级学生,能力强的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让我们的团队将科技创新活动的成果以及经验教训一届一届传授下来,高年级学生指导下,低年级同学能够尽快的成长起来,依次不断循环,避免了刚开始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不知道方法,走了很多弯路的现象,也能够防止部分学年进行科技创新的同学较少,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3)认真开展科研立项工作

我院每年有科研立项工作,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资金上的帮助。我系积极鼓励同学们进行科技创新活动。这项活动在实际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每批申报科研立项的同学都非常多,充分说明了,科研立项活动确实调动了同学们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我系为了将这项活动做好也不断进行了一些尝试。通过初步申报和系进一步的选拔,最终确定上报名单。虽然数目较少,但相信同学们会珍惜得来不易的名额和机会,把自己的作品做好。我系将制定方案配合学校对科研立项的项目进行管理和监督。

(4)搭建了多功能、分层次、开放性的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

为支持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我系建设了多功能、分层次、开放性的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该平台由9个具备各种功能的实验室构成,分为“低端入口” 、“中端过渡” 、“高端出口”三个层次。平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其主要职责,借鉴图书馆的管理模式运行,支持学生题目自拟、方案自选的“自助式”实验项目,实验室面向各专业实行开放。

(5)组建了知识结构分布合理的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教师团队

为了给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提供专业技术指导,我系组建了一支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指导教师团队,共有十多人。指导教师是我系实验中心的教师,他们具备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可以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电子大赛。

为适应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我系自2003年开始推行“课外导师制”,将有能力、有意愿的教师组织起来,挑选学习成绩优秀或有特长的学生开展“个性化”培养,利用课余时间义务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师生之间形成了相对固定和连续的导学关系。由于目前加盟科技创新的学生越来越多,我系为“课外导师制”提供技术支持,开辟了“课外导师制”实验专区。

课外导师制搭建了师生交流的平台,该平台以开放式资询、学生与导师见面会、导师召开学术探讨会、旁听研究生学术报告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科研究现状,并在导师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在开放实验室进行自主创新活动。

经过多年的实践,挂在课外导师制旗下的10余名学生先后在创新大赛中获奖多次。

(6)建设科技型学生社团,做好学生科技创新的普及与提高。

学生从事科技创新,一个很大的困惑是感到无从入手,不知如何入门。科技型学生社团作为一种载体,可以促进科技创新活动成为有序的行为,可以使学生较好地融入科技创新活动中。我系支持学生成立科技型学生社团。目前我系已有电子爱好者社团。该社团定位在科技创新的提高层面,以开展系统级电子电路设计为主,是科技创新的出口。学院为社团提供场地、设备和技术指导,为社团制定了“热爱专业,崇尚科学,勤于实践,勇于创新”训词,使学生社团成为科技创新活动的俱乐部。

当今,高校中的各种学生社团很多,但运行中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例如缺少必要的指导和引导、信誉度不高等。在我系的支持下的学生社团在场地、技术指导方面有充分的保障,我系和学生社团之间建立了友好的师生关系,充分体现了办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7)学生科技创新与科技赛事相结合

科技赛事极具挑战性,与学生科技创新互为补充,竞赛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科技创新氛围;而日常科技创新活动可增强学生的技术储备,为参加学科赛事打基础。

为响应我院的号召,创办特色的技能竞赛。由于我系在科技设计方面有一业的基础和依托,并且在每届全国电子竞赛(黑龙江省赛区)和“TRIZ”大赛中都取得了较好好的成绩,为了提高我院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水平我系已经并计划继续在全院范围内开展科技创新大赛。

实现“学生科技创新与科技赛事相结合”,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从组织上、制度上抓起与落实,我们提出的口号是“光学不练不行,光练不赛不行,赛不出水平不行”,这不仅是口号,也是工作思路。

2.合理的组织管理

在面对我系专业相对偏理,学生科技创新难度大,创新作品数量和质量都难以达标的现状下,我系分析总结了以前的工作经验同时也学习了兄弟院系的经验,在不断摸索和不断修正中,我院科技创新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学生科研工作开展模式。

3.规范科研流程,构建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流程是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化的指导,以系学生工作办公室和系团委为纽带,使学生从入学开始,逐步了解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熟悉各项创新比赛的时间、形式,鼓励其根据自己的特点、时间、特长、发展方向等报名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同时鼓励学生直接与教师沟通和联系,形成“赛前培训、赛中指导、赛后总结”一线式的系统流程。建立科技创新平台档案,由指导教师从不同的方面给予客观的评价,每学期进行相关的考核,并将科技创新能力考核体现在学生的综合测评和评优等工作中。

三、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几年来的科技创新类竞赛的总结,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1.选题问题

部分同学对项目申报的目的意义不是很明确。申报的目的是鼓励以实验为手段,以创新为目的,以解决本学科及其交叉学科、企业研发及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某一问题为出发点,以知识、技术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为主的课题。这里的关键词是“创新、实验”,如果把选题整成一个理论探讨研究的科研项目,那就不行了。

2.创新问题

创新本来就很难,何况是学生呢?其实,创新也是相对的,创新的程度和同学们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程度有关。我们可以在已有项目的基础上,通过改进方法、更换技术来提高效率,也可以是目前尚未解决好的实际问题,也可以是大家还没有发现的问题。如果学校推荐到教育部去,一定是这样那些面向社会生产实际,解决共性问题的项目。如果仅仅是从文字上有新意,而内容陈旧,是不行的。

3.同学们策划项目有扎堆现象

一方面是选题内容雷同,二是都找同一个老师指导。如果你是专家,你会怎么样想?前者觉得是浪费资源,最多挑选一个好的项目资助,其它都下马。后者嘛,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最多就同意三个吧。

4.经费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学校科研资金主要用于教师的科研工作,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本来就少,而目前团省市委又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使原本的资金紧张问题凸现出来。

5.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由于我院的的专业特点,本科学生的科技创新难度相对比较大,但是研究生的和高年级的本科生还具有相当的发展空间,这将是我院以后的工作重点。

6.和兄弟院系的科技活动联系不够紧密

我院与兄弟院系很多专业相关性很大,联合起来,创造的空间很大。要尽快建立院系对话平台。

7.科技创新宣传机制还不够完善

我系近几年的学生科技创新质量不够好,宣传机制存在一些需要我们改进的问题,这也将使我院接下来的努力方向。

四、将来的工作重点

我系在近几年的工作中形成了一定的工作模式,也存在许多的问题,今后我系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工作:

1.加快科技创新文化建设

我系将制作科技作品展厅,制定相应计划,定时组织学生参观,激励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提高学生对科技创新的认识,积极配合并参与学院科技创新相关活动,做好前期宣传,培养创新氛围,建立良好的创新气氛,推动我系学生科技创新。建设科技创新文化,大力发扬大工至善,大学至真,坚持学以致用,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全面发展学生素质。

2.加快我院科技创新平台的建立

加强研究与开发平台建设。科学分析我院现有的科技创新平台实力,依托现有实验室,整合实验室与学生科技创新。加大投入,并对有实力的学科和项目新建实验室。推动我系与企业、兄弟院校联合共建,切实落实开放共享措

3.加快科技创新队伍建设

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培养杰出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根据我系实际情况设立相应的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落实支持经费,并且大力宣传,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制定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支持计划,吸引优秀学术带头人到学院讲学,带动学科水平的提升。要把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科研团队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开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新局面。

五、开展各种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体会

1.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不容忽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学生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对象,是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是具有不同创造潜能和个性的个体。只有充分认识、尊重和发展他们的差异个性与潜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过去我们曾主张,依托教师丰富的科研经验和实践技能,通过教师用立项的方式把学生吸引到创新活动中来,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发现虽然教师都很踊跃,也提出了相当多的专业题目让学生来选择,但是由于学生的基础薄弱、实践经验匮乏等因素一时难以达到期望的效果,反而削弱了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热情。后来我们把目光转移到了学生身上,注重发掘学生个性和潜能,集中精力引导学生从自身基础出发,结合各自的专业知识特点、掌握技能的程度,引导他们自主探索,自主参加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技术难度的实践与创新活动,从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

高校教师是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决定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导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理论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学生在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离开了教师的指导是很难孤立地完成一项创造性工作的,只有恰如其分的师生互动,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所以我们在强调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仍要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离不开学校有力的制度保障

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对课上学习内容的验证、巩固、拓展和提高,具体体现了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技能、实践技能、创新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学生在课外得到锻炼的过程和所取得的成绩标志着学生的发展与进步,而这些成绩取得是需要得到学校支持和认可的。为了鼓励学生更多更好地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学校则必须从实际出发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科学的评价机制。例如,课外创新活动取代相关选修课并对参与过程和结果进行合理评价以学分的形式认定下来、直接将创新过程或相关题目作为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在“推免”读研、评优评奖、就业推荐过程中给予政策倾斜等。

4.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离不开相对稳定的创新基地和支撑平台

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不是徒手完成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个过程除了需要其个人的创意和技术外,还需要有力的硬件环境支撑。原有的无论是教学实验室还是科研实验室虽然也为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一定的设备资源和技术支持,但是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又有自己的特点,专门的环境空间和创新平台更能促进他们创新潜能的挖掘与发挥。

5.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更要不断地创新活动的形式

课外科技活动形式已向多样化发展,仅围绕各级各类科技竞赛开展的创新活动就有数十种,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活动方式,而且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也没有不变的固定方式,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创新活动的形式以适应新形势的不断变化。在工作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面和创新质量,我们不但采取了设立课外科研活动基金项目、专项竞赛、学术报告与交流等形式的活动形式,而且创建了“校企合作”的学生创新活动模式。校企合作模式不仅解决了部分学生技术上、资金上的问题,而且项目直接来源于现实生产紧密结合实际,深受学生欢迎。

物理化学系在系领导的指引下在科技创新、科技竞赛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尽管面前还有许多困难, 但物理化学系的领导和广大师生将不断努力使我们物理化学系的科技创新工作有意义,有特色;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