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推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要求,把各方面思想、认识、行动统一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来,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突破,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总体目标
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建设一批学生喜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系列课和“边疆精神与国门文化”特色课程;培育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和发挥德育功能的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打造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挖掘学校课程思政改革特色与典型实例。
三、基本原则
(一)顶层设计,系统规划。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总体目标,整体建构课程思政改革工作的框架思路,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科学规划课程思政改革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改革创新,培育特色。充分借鉴省内外兄弟高校的建设经验,结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工作。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把持续创新要求贯穿改革相关领域,努力契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成长成才需求。
(三)分类指导,统筹推进。突出前瞻性、可行性与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中国系列课、校本特色课、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课程思政改革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分步有序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四、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全面提升育人功能
1.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全面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建设思政示范课程,探索授课团队、授课内容、授课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因素,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抓住教材、教师、教学三大关键要素,大力推进授课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探索中班教学模式,依托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推动“混合式”教学模式试点课程改革,建设示范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和教学资源库。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美育教育、禁毒教育等纳入课程体系,推动专题化教学模式,促进第一课堂理论教学与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相互融合、相互支撑。
2.研发开设校本系列特色课程。围绕戍边精神、界江文明、中俄民俗文化、中俄抗战历史等特色主题,结合学校区位优势与办学历史,研发“边疆精神与国门文化”系列课程,邀请全校相关领域专家进行授课。加强校本特色课程规范化建设,精心设计课程目标、课程管理、课堂教学、考核评价等环节,打造优质课程。
3.加强综合素养课程思政建设。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凸显综合素养课程的价值引导功能,围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改革创新的创业精神和时代情怀,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学生科学精神,培养艺术审美素养等目标,积极引入超星尔雅、智慧树等国家精品在线课程,丰富综合素养课程的思政元素。
4.推进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改革。将学校各专业作为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载体,选取代表性强、覆盖面广的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同时关注课程关涉的学院、年级情况。要全面挖掘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课程教学全过程,让“课程思政”建设与思政课改革同向同行。
(二)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育人能力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把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纳入教师培训内容。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当好“经师”,更做好“人师”。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就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与实施加强互动交流,让广大教师能够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融入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全过程。
2.加强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根据“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加强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建设,明确名师和团队教师的选拔要求和育人责任,建立名师和团队教师的培养机制。课程思政教学名师要组织参与“课程思政”的推进、交流、教研活动,带头做好课程思政的建设改革工作。
(三)进一步强化各教学环节育人功能,全面提高育人水平
1.教材建设。严格按照国家、省教材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对教材选用和使用工作的管理,坚决把好教材选用关、管理关、建设关,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同时,鼓励教师编写更多体现价值引领、兼具思想性时代性科学性的好教材。
2.授课教案编写。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专业名人、专家学者、专业历史及发展现状等,作为课程讲授必要内容,形成一体化反映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方法等思政内容的授课教案和教学文档。
3.教学方法设计。探索“课程思政”最有效多样的教学方法,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融合,依托蓝墨云班课、雨课堂等多个平台,采用专题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入到教学设计中,融入到学生学习任务中。
4.课程大纲建设。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完善现有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增加“课程思政”目标,根据“课程思政”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实践教学育人。加大实践育人力度,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发现、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知识和行动的有机统一,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化认识、提升感悟、锻炼成长。要适应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要求,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和实效评价。
五、进度安排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9年5月—6月)
加强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广泛宣传“课程思政”,解读改革方案,做好教师的思想动员。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课程思政”深入解读,加强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目标及原则等的理解,每个学院开展专题讨论,利用政治理论学习、教研室活动等时机,组织专业教师共同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
牵头单位:宣传统战部、马克思主义学院、人事处、教务处、工会
配合单位:相关部门、各学院
(二)学院自建阶段(2019年7月—2020年1月)
所有课程全面启动“课程思政”建设,各二级学院充分发挥课程建设责任主体作用,自行组织“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将工作落实落靠。“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学校课程思政指导委员会、高教研究与教学质量评估中心定期对各二级学院进行指导,加强听课观课和教学督导工作,针对课程的育人功能进行评价,及时反馈意见建议,二级学院及时改进完善。学期末,在各学院推荐的基础上,学校组织专家评选出21门通识教育课程(在通识教育公选课七大类模块中各遴选三门课程),38门专业课程(在每个专业各遴选一门课程)作为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牵头单位:教务处、高教研究与教学质量评估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
配合单位:各学院、相关部门
(三)重点建设阶段(2020年2月—7月)
各二级学院对评选出的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针对自建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梳理完善,全面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在学期末,学校组织专家按照50%的比例从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中分别评选出11门通识教育课程(含“课程思政”示范在线课程)和19门专业课程作为校级“课程思政”优秀示范课程,突出示范引领的作用。
(四)总结推广阶段(2020年8月—12月)
做好“课程思政”建设情况阶段性总结,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情况汇报,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完善“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体系,完善教师培训和激励机制,总结“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着力形成“课程思政”的经验做法。积极做好“课程思政”的经验传授和推广,组织开展校、院两级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公开课观摩,推广管用好使的“课程思政”经验,形成所有课都有“思政味”,所有教师都挑“思政担”的局面。
牵头单位:宣传统战部、教务处
配合单位:各学院、相关部门
六、实施保障
(一)健全课程思政改革领导体制。成立由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牵头负责,学校领导共同参加的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强化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改革工作;设立由分管领导牵头负责,宣传部、教务处、高教研究与质量评估中心和各二级学院领导、思政学科专家组成的校课程思政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并对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咨询、指导、督查和评估;建立由教务处牵头,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人事处、学工部、团委等部门组成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办公室,具体落实开展各项工作。
(二)健全课程思政督导评价制度。健全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评价督查机制,将课程思政改革情况列为各教学单位年度工作评价考核的重要指标,列为评价院级领导班子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纳入院级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评价范围。建立定期调研制度,跟踪了解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推进落实情况,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评教、岗位聘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先进典型表彰机制,遴选推出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
(三)加大舆论宣传和工作研究。充分利用学校校报、校刊、广播、宣传栏、校园网等媒体,及时反映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经验做法,为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做好典型案例总结宣传,总结“课程思政”教育效果好、学生反响佳的教学案例,形成参考性强、推广价值高的“课程思政”典型案例,进行广泛宣传,为提升课程育人效果提供参考借鉴。
(四)完善各项配套支持政策。梳理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克服具体政策措施与课程思政理念、目标相背离的现象;在队伍建设、评优评先、工作规划、成果应用等方面,完善政策制度;设立课程思政改革工作专项资金,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提供有力保障。针对遴选的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学校一次性给予5千元建设经费支持;经验收合格并被评选为校级 “课程思政”优秀示范课程,学校一次性给予1万元建设经费支持。各学院须按照一定比例给予配套经费支持。
(五)加强课程思政机制建设。建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情况纳入职称评定指标体系。校级“课程思政”优秀示范课程等同于校级精品课程,在职称评聘工作中给予一定的加分,分值介于校级与省级精品课程之间。